最近有些朋友不見了,有些朋友出現了。所以我就想起,某個人曾經很灑脫的對我說:「人生在每個階段有各自不同的朋友,我不強求。」

只是我通常做不到這種灑脫。

但隨著生命的延展,歲月的流動,我開始接受這就是人生的現實。朋友離開,我漸漸不再落下眼淚;朋友出現,我開始壓抑可能的激動與喜悅。因為今天能聚首,便是上天的祝福,明天的離別,只是命運的交錯結束。

就拿常被作為愛情命題的「前男友」來說吧。奈奈說:「我實在找不出什麼理由,和一個曾經深愛、曾經親密過的人假裝什麼事都沒有的同桌吃飯。」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曾看過作者小川洋子的另一本書《博士熱愛的算式》,當時看完沒紀錄些什麼,因為我對數學實在是敬而遠之。第二次閱讀小川洋子的小說,稍微抓住她寫作中的幾個元素-數學、精神世界與,淡漠。

和上本我閱讀的書不同,這本《凍結的香氣》巧妙運用了懸疑、巧合和蒙太奇式的跳躍手法,緩緩拼湊出一幅「成長的真相」。閱讀過程中,有時被突然出現的場景所困惑,作者也不解釋,僅僅用敘述與文字告訴讀者:「故事正在繼續。」我只能用不停地閱讀超越自己積累出的疑問與不解,就讀下去吧,而一團團迷霧,也在摸索前進中撥雲見日。

自岩縫滴落的水滴。洞窟裡的潮濕空氣。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說起影響自己成長的校園故事,就以最重要的「師者」這角色開始說起吧。雖然我對這些年來遇見的幾位老師都有著深厚的認同與景仰,但回過頭細想,影響我最深的,肯定是國中時期,那位渾身充滿夢想與衝勁的頑童-陳信政老師了。



升上國二那年,原來的班導師因故離職,便由年輕的陳信政老師接下帶領我們這些小毛頭的重責大任。而對我們來說,則是毫無餘地被迫接受一個陌生人進入群體之中;對老師來說,則是迎向全新且艱難的挑戰,因為,這是他這輩子,第一次擔任班導師,而他將面對的班級,卻正處於充滿不安定、是非轉折間的青黃不接處。

既然是初次擔任班導,除了他人給予的建議外便沒有前例可循,老師用他自己的風格與想像,執著地與正值青春躁動的我們碰撞,磨合。班上期待者鮮有,不服與好奇觀望者佔大多數;國二生,好一段懵懂衝動的青春年少,當時僅十餘歲的孩子,又有誰會懂得老師面對我們時的難處與無助?說到底,即使身為上位權力者,仍舊是獨自面對一群陌生人,而我們卻得以安全藏匿在整個群體裡面對唯一的他。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清大藝術中心二十歲了,而這二十個年頭中,我參與了四分之一再多那麼一點,而這四分之一再多一點,也佔據了我生命中,比四分之一再多一點的時間。

大一那年,為了增加工讀經驗,也為了賺些小小的零用錢,我走進了藝中,簡單的登記與面談後,我成了藝中的值日生。接著工作觸角逐漸延伸,經過展覽組的佈展訓練、寧靜的顧展時間,因緣際會又走進了音樂組,從此一頭栽進其中,最後自己成了音樂組工頭。而那幾年,參與藝中各種大小事務,幾名同期的主要工讀生(工頭們),也培養出革命情感,總盤據在電腦區,笑語間逐項完成工作。不知不覺間,我在藝中的薰陶與眾位藝術企劃姊姊們的呵護下,走過了大學時橫衝直撞的日子,而藝中也不斷地擴充藝術版圖,或許說,是我們一起見證著對方,從青澀到圓熟,從圓熟更臻完美。

 「清大藝術中心」LOGO

當時走進藝術中心,是本著對藝術音樂活動的熱愛,選擇了和自己興趣相近的工讀機會。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越長越大,越覺得「待人處事」的技巧很重要,小時候劉墉那套火紅的《我不是教你詐》,翻翻看看總覺得裡面的人一肚子壞水,乾脆不看了,現在翻了這本書,卻興起重看的念頭。

或許,現實社會就是這模樣吧。劉墉說:「我不是教你詐,是教你『防詐』。」

這本書跟詐騙集團沒什麼關係,也不是專門教人防禦詐騙集團的。這本書講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許許多多待人接物的小技巧,還有一些圓融、不傷和氣的說話方式。我邊看邊反省自己自己平日的作為談吐,想想大概無形中得罪了不少人...言者無意,聽者有心,寧可開口前自己多思考一下,也不要話講出去後,覆水難收。

這書裡有些收錄的小文章,我不知在哪已經看過了,可能是報紙專欄或劉墉自己出過的書吧。維持他一貫的風格,用「他自己」生活中的許多小故事來講述一些道理-這點和其他作家就不同,許多作家是擁有「很多很多的朋友」,劉墉幾乎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串連、講述這些故事,讀起來像是在聽他說話,感受跟平時的第三人稱不大一樣。

有時間的話可以翻翻,當成人生的一本小小工具書,這些講話技巧或許讀完之後就忘了,但或許某天,這些小技巧會在你的應對進退中立下一些功勞。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平時不大寫這種兩性書籍的文章,也因為前次看某位兩性作家的暢銷書過度失望,讓我在這本書出版好一陣子後還不打算翻閱。直到偶然在奈奈網誌上看到一篇〈疼女人的藝術〉,才發現「耶,這本書好像不只是風花雪月那麼簡單。」

於是乎,尋來翻閱,驚為天人。

說實話,書中講述的也不全都讓我感動,但奈奈過去的專職,就是善於分析的諮商心理師,這份貼近人心的職業,加之以奈奈溫柔幽默的文筆,讓這本書在她和小男友放出的閃光之外,有許多值得借鏡、深思的人生哲理。在書裡看不到長篇大論的理論講述,有的是一個個溫馨感人的小故事,而這些故事時常發生在你我周遭,應該說,奈奈從堅實的理論背景出發,簡單走筆成這本淺顯易懂,老少咸宜的小書;說是小書,卻又不只是小書,從那篇〈疼女人的藝術〉裡,我恍然大悟到與家人相處的方式與錯誤(按:私改名為吵架的藝術,參閱〈學著體貼,學著諒解?〉),從她與小男友扶持相處十年多的堅定與努力,學到更多情人間的真情與體貼。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些天,因為一些事情,急急忙忙用吃午餐的藉口從研究室跑出來,平時我不大重視午餐的。這天因緣際會離開了棲身小窩,只好找了間店,硬著頭皮進去落座。

在外求學五六年,鮮少有一個人在外用餐的經驗,要麼和同學朋友一起用餐,要麼就在落單時,捧個便當小食鑽回宿舍或研究室享用-總下意識地避免讓自己陷入「獨自在外進食」的境地。

也不真正明白自己的用意,或許正像那句話所說「最深的寂寞,就在最熱鬧的人群裡。」因為害怕感受到那最深的寂寞,寧可回到自個兒的房間,與電腦播放的影集相看兩不厭。

小妹子倒是跟我說,她過去曾有幾次機會在校園附近樣貌豐富的小店裡獨自用餐。因為沒住宿,和幾個要好同學的修課時間不同,時間表湊不攏,總是約著也不容易,乾脆自己跑去吃一頓爽脆。

這天我揀了個靠門的位置,透過玻璃門往外看,原來這就是「一個人的視野」。一個人的視野,其實很寬廣;看到了玻璃門外擾攘哄鬧的覓食人群、提著便當走過的套裝女子、搖尾在各餐廳間乞憐的流浪狗兒,還有時不時呼嘯而過的,眾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拖吊車。

平時兩個人以上用餐,鮮有機會瞧瞧窗外的風景,多半是埋頭苦吃或七嘴八舌的閒聊著,要麼,也是凝望著共食者的瞳心,窗外的片片風景卻難以入眼。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