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我通常做不到這種灑脫。
但隨著生命的延展,歲月的流動,我開始接受這就是人生的現實。朋友離開,我漸漸不再落下眼淚;朋友出現,我開始壓抑可能的激動與喜悅。因為今天能聚首,便是上天的祝福,明天的離別,只是命運的交錯結束。
就拿常被作為愛情命題的「前男友」來說吧。奈奈說:「我實在找不出什麼理由,和一個曾經深愛、曾經親密過的人假裝什麼事都沒有的同桌吃飯。」
人越長越大,越覺得「待人處事」的技巧很重要,小時候劉墉那套火紅的《我不是教你詐》,翻翻看看總覺得裡面的人一肚子壞水,乾脆不看了,現在翻了這本書,卻興起重看的念頭。
或許,現實社會就是這模樣吧。劉墉說:「我不是教你詐,是教你『防詐』。」
這本書跟詐騙集團沒什麼關係,也不是專門教人防禦詐騙集團的。這本書講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許許多多待人接物的小技巧,還有一些圓融、不傷和氣的說話方式。我邊看邊反省自己自己平日的作為談吐,想想大概無形中得罪了不少人...言者無意,聽者有心,寧可開口前自己多思考一下,也不要話講出去後,覆水難收。
這書裡有些收錄的小文章,我不知在哪已經看過了,可能是報紙專欄或劉墉自己出過的書吧。維持他一貫的風格,用「他自己」生活中的許多小故事來講述一些道理-這點和其他作家就不同,許多作家是擁有「很多很多的朋友」,劉墉幾乎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串連、講述這些故事,讀起來像是在聽他說話,感受跟平時的第三人稱不大一樣。
有時間的話可以翻翻,當成人生的一本小小工具書,這些講話技巧或許讀完之後就忘了,但或許某天,這些小技巧會在你的應對進退中立下一些功勞。
前些天,因為一些事情,急急忙忙用吃午餐的藉口從研究室跑出來,平時我不大重視午餐的。這天因緣際會離開了棲身小窩,只好找了間店,硬著頭皮進去落座。
在外求學五六年,鮮少有一個人在外用餐的經驗,要麼和同學朋友一起用餐,要麼就在落單時,捧個便當小食鑽回宿舍或研究室享用-總下意識地避免讓自己陷入「獨自在外進食」的境地。
也不真正明白自己的用意,或許正像那句話所說「最深的寂寞,就在最熱鬧的人群裡。」因為害怕感受到那最深的寂寞,寧可回到自個兒的房間,與電腦播放的影集相看兩不厭。
小妹子倒是跟我說,她過去曾有幾次機會在校園附近樣貌豐富的小店裡獨自用餐。因為沒住宿,和幾個要好同學的修課時間不同,時間表湊不攏,總是約著也不容易,乾脆自己跑去吃一頓爽脆。
這天我揀了個靠門的位置,透過玻璃門往外看,原來這就是「一個人的視野」。一個人的視野,其實很寬廣;看到了玻璃門外擾攘哄鬧的覓食人群、提著便當走過的套裝女子、搖尾在各餐廳間乞憐的流浪狗兒,還有時不時呼嘯而過的,眾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拖吊車。
平時兩個人以上用餐,鮮有機會瞧瞧窗外的風景,多半是埋頭苦吃或七嘴八舌的閒聊著,要麼,也是凝望著共食者的瞳心,窗外的片片風景卻難以入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