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不察,日子陷入混亂難明的境界。

倒不是碰見困難瓶頸云云,現學現賣,用今天難得閱讀的一段話說:「要讓自我提升,唯一的方法,就是讓參與者勇於面對現在的生命裡有哪些有缺陷的故事,願意看到真相。」出自 - 【閱讀筆記:人生,要活對故事】從舊故事邁向新故事

我的混亂在於,日子失序到「難以看清真相,沒有時間好好面對現有生命故事的缺陷。」

Well...缺乏沈澱與 output 時間,種種思緒與自省在腦中逐步積累,日復一日的提昇我的焦慮指數。前些日子在噗浪上碎語:需要先對自己好,把自己照顧好了,才有餘力對別人好。失焦的日子裡,把每件事情都當成序列處理,忘記了生活裡的 priority,每天活在一二三四的 email 清除計數,然後倒數十九八七的燃燒生命時間上床就寢。為了擁抱生命裡的悲歡離合,不願錯過任何一次碰撞與相聚,腦袋裡塞滿了別人的 output,然後在心裡不斷 echo 不斷吶喊,卻彷若失聲的啞巴,僅只能在通勤時,公車上,隨著萍水相逢的同路人搖晃,放下思緒的控制權,讓那些微小卻尖銳的高頻音短暫在空氣中釋放。

偶爾會渴望上面那個簡潔的標點符號。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Hi,

要對你說的話,想了好幾天。

知道的時候,腦袋一片空白,我找不出言語描述當下的感覺,也想不出後續,我是怎麼反芻這些訊息的。

只知道,這幾天的日子,忽然過得好慢、好慢。

你是我「很新」的好朋友,認識得短,但你跟我的熟稔卻彷彿相識已長。

或許我是誇張了,就像你說得:「我很好,不要擔心。」我知道你會很好,如同你平時對我開朗微笑的樣子;你的笑容,讓我看不出一絲陰影,甚至連講起自己的狀況與網路上他人的經驗,都還是笑鬧著,口裡卻講出令人憂傷的字句。

嗯,有點兒憂傷。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人在囧途.jpg  

沒想到我會看這部電影。

觀影習慣上,對於「尷尬」的主題或場面,我總是能避就避,能免就免…習慣看到「尷尬、挑戰忍受極限」的場面,會直覺想關電視逃避…往宜蘭的小旅行,我在搖晃的客運上,看了這部又囧又溫馨的〈人在囧途〉,隨著劇情起伏到片末,我竟然被感動了。

片中以幾個鏡頭簡單交待清楚地了兩位主角的背景與性格:大老闆李成功(徐崢飾)-綽號灰太郎,「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典型,在大都市裡經營事業,個性初見自私無情,背著溫柔嫻雅的老婆養了美豔小三;牛耿(王寶強飾)-綽號牛蛋,被老闆積欠工資的擠牛奶工人,秉直著單純的熱血與誠懇厚道的性格,說了「人可以不自量力,但是得厚道」這句妙言,獨自前往長沙,為了天涯淪落人的三個兄弟找老闆的債主催款去。

陰錯陽差之下,這兩個性格迥異,生活背景天差地遠的活寶,就這樣搭上了同一班往長沙的春運飛機,比鄰而坐。而牛蛋的「烏鴉嘴」也真靈,說停飛就停飛、說坍方就坍方、說出事就出事。讓一路莫名其妙與他同行的李老闆幾近崩潰抓狂。

電影聽說忠實呈現了大陸擁擠驚人的春運實況,根據大陸朋友的說法,內容「非常真實」。每年的春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充滿了急著返鄉過年的打工人潮,也是人口由城市往農村回流的時候,種種突發狀況,包括從車窗上下車、車頂上綑滿貨物行李的客運、視道路坍方等上幾天為家常便飯的客運駕駛…真實,對我們來說,好笑,也帶點心酸。

文章標籤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1.6.8 @ 倉庫咖啡

Richard 在這次的 HP20 請到了 UiGathering 的召集人 - 李毓修,來進行分享。平時在 UiGathering 的會場總見到毓修張羅著一切,忙進忙出,偶爾的開場白或對談,也總是點到為止,卻難得有經驗聽他坐下來-當主角,好好的說一說。

毓修對 HCI / UX 的熱情,從鍥而不捨的入學申請便可看出:在一個並不特別優勢的申請位置上,毓修以持續不斷地熱情對印地安納大學的審核者證明自己,透過多次的信件往返,終於讓對方認可他對追求 HCI 學問的熱忱與執著。返回台灣進入業界,毓修也持續不斷地深度耕耘使用者經驗研究,更希望在業界廣播 UX 的專業知識與精神,期許台灣各家爭鳴的產品設計公司,除了從技術與設計層面對世界證明台灣的價值,更希望可以從 user needs 的角度切入,進而產出產品設計。

針對產品設計,毓修舉了「keyboard design」的例子:從人體工學的角度來設計鍵盤,需考量參數、力回饋、鍵距等,數十種不同的元素與組合,並結合各種不同的人種體型(手指)、使用習慣與文化認知模型等外在變因,才能設計出一款 UCD (User-Centered Design) 鍵盤。設計一款「好用」的鍵盤,過程中就必須要考量許許多多的使用情境,最終才能產出一個「對大部分(目標使用族群)使用者來說都好用的鍵盤」。

另一個容易理解的例子,針對「觸碰式螢幕」,是否曾想像過,會有多少種 zoom in/out 的使用方式?或許習慣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人會直覺認為「當然是用食指跟拇指來 zoom in/out 啊。」那麼,是否有思考過,「用雙手來 zoom in/out」的使用情境?(我親眼看過,五十幾歲的老人家使用,就認為要雙手共四隻指頭來操作才對)

毓修自身的產品開發經歷,從研究所的使用者介面研究,到軟體設計,又轉換到硬體設計。這麼多年的耕耘,毓修認為,台灣業界在 UX 的領域裡,最需要的是「實踐和研發」。因為台灣的業界技術並不匱乏,需要的是更多的自覺與對 UX 的體會。當資訊科技逐年逐日,蔓延嵌入我們的生活時,該如何自覺?又該如何反應?這是台灣業界最普遍需要反思的課題。

文章標籤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ource Code.jpg   

一部想看許久,卻一直沒有機會看的未來科幻電影。從首輪等候到二輪,於是在一個偶然,一個意外,終於了解了,Jack GyllenhaalSource Code.

簡單的三個元素:平行時空、人類道德感與災難。

做為一部科幻片,Source Code 並非以華麗場景取勝,沒有 Tom Cruise 帥氣的配備與擴增實境的虛擬觸碰螢幕;Source Code 裡有的是灰暗破敗,生硬無情的腦中重建場景。主角 Colter 在經歷一場火車爆炸後驚醒,發現自己置身在仿若廢棄的機艙中,與外界唯一的通訊是一個小螢幕,他必須把握暫存記憶的短短八分鐘,回到某位罹難乘客的精神世界,尋找可能的炸彈恐怖分子。

相對於主角唯一擁有的一個小螢幕,空軍中尉 Goodwin 面前的小攝影機,則是主角與外在真實世界溝通的唯一橋梁。負責與之溝通的 Goodwin 完全透過那架小攝影機與簡單的麥克風,傳遞其所在的「時空訊息」與任務內容。

透過簡陋但卻武斷的科技產品,可以傳遞什麼樣的訊息?當所有的訊息與期待只剩下一個小螢幕時,人會怎麼面對與把握?又或者,當人的權力大到僅需要對一架小攝影機施威或表演時,人性的權力慾望與道德良知,便赤裸裸的在兩造間撕扯、破碎。

文章標籤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於這是我第一次真正在現實社會中(相對於網路世界)參加 HP20 的活動,有些小小地,小小地感想要說一說。

據我瞭解,目前台灣共有三個專注在使用者經驗研究與介面設計相關的主要社群:UiGatheringHPX 以及 IxDA Taiwan

而與 UiGathing 的緣份,則從過去還是個小小研究生時開始,由於實驗室主攻人機介面設計與人機互動,指導教授建議學生參加 UiGathering,以將所學理論與業界經驗加以印證,也多看看台灣的 HCI 社群與前輩的燦爛光芒。當時是個懵懂學生,到了 UiGathering 熱鬧的現場,第一個感覺其實是:「茫然。」身為一個學生,我善於聽演講、善於作筆記、善於理論驗證與記憶,但是到了人人似乎都熟稔相識的 UiGathering 會場,一時被周遭快速交流的專業術語震懾,開始擔心自己的不足,無法帶給與會人們「價值感」。於是,UiGathering 成了我心中,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業界殿堂。

認識 HPX,則是與 Axure 這個原型製作軟體有關。指導教授總是請悠識數位來幫忙進行軟體教學,讓不論是研究所或大學部的課程裡,都能磨練「原型製作」的設計經驗,也因此,讓我對這社群與公司有了進一步的印象。

畢業後進入業界,更感受對 UX 實務經驗、知識底蘊與研究方法的渴求,很幸運在 UiGathering 的籌備會上認識了 Kyle-IxDA Taiwan 的主辦人,於是接觸 IxDA Taiwan 這個年輕卻充滿活力的社群。記得第一次參加在 the Base 舉行的聚會,我當時在心底默默的與 UiGathering 做了連結,對我來說,UiGathering 是個更成熟、觸角廣且深的社群與充電場所;而 IxDA 則讓我卸下一層「根柢不足」的顧慮,得以放輕鬆,用玩耍的心情,進入 Interaction Design / UX Design 的世界。

今天參加了 HP20,終於把台灣業界的三塊 UX 社群拼圖補滿了。以往總聽說:HPX 習慣在每個講者間控制較短的時間,但議題多元,百花齊放。本日的活動裡,除了毓修(UiGathering 召集人)難得且珍貴的分享外,更聽到許多不同背景、職業的人們,分享各自對 UX 知識的回饋與己身投入 UX / UI / Design 實做的經驗所得。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第一次看見那串奇幻莫解的語言,是在很年輕、很年輕時的夏天。

陽光灑入宿舍的玻璃窗,暑熱的夏季,那雙手靈活地在鍵盤上飛舞,很快速地打出一連串色彩繽紛的英數文字與符號,她看不懂,卻莫名其妙被文字間的節奏排列與色彩構圖深深吸引。

明明看不懂,卻生生有一份奇妙的魔力,那片文字將女孩的眼光牢牢吸引,看不懂,卻著迷。著迷於看似隨手輸入,卻又有著靈動層次的文字結構,以及軟體本身呈現的,色彩繽紛的介面。更重要的,輸入奇妙文字的那雙手;那雙手充滿節奏地在鍵盤上飛舞,彷彿沒有停頓與思考的間隔,俐落又精準,流暢地輸入了一個又一個的彩色段落。

後來她知道,那叢集地、色彩繽紛、排列組合神秘又漂亮的英數符號,叫做 C 語言。

而飛舞在鍵盤上,快速又準確地輸入漂亮文字的男孩的手,後來牽了她的手。

牽著的手,將她也牽入了電腦的世界。於是她逐漸知道,這世界上,不只一種電腦程式語言,而 C 語言,只是其中很基礎,也最常見的一種。隨著見識增加,她開始「看過」其他語言的模樣,什麼 HTML, CSS, Python, matlab...零零總總,每個也總是神秘難解。但看來看去,獨獨那雙手所打出來的 C 語言,是她記憶裡最優美、色彩最繽紛,結構最漂亮的程式語言。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