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  

五味雜陳的感覺,那是什麼呢?

從沒想過我會拿起這本書,一直以來對恐怖片、驚悚故事避之唯恐不及,更何況面對現實生活中慘絕人寰的核能災變。

作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Svetlana Alexievich 用三年的時間,逐步訪談車諾比核變的相關人士,包括:在核電廠工作的工人、科學家、前共黨官僚、醫生、士兵、直昇機駕駛、礦工、難民、遷居的人們。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文體,讓這些原本有著不同命運、不同生活的人們,緩慢卻真實的訴說著「車諾比人的故事」。

以往閱讀俄國文學,總被字裡行間的淡漠凍住,原本以為是翻譯問題,讀了此書才發現,那是俄國文學裡慣用的清冷敘述。共黨的極權「愚民」統治、被「戰爭」強制徵召時的生離死別、明知前路無光仍勇敢向前的「黨員」、親人身上出現輻射灼傷、歷經艱辛產下的胎兒因核災而基因突變…每一種景況,都是人間煉獄,而書裡的敘事者,有時情緒、有時冷漠,在作者的轉述下,不約而同使用了抽離的語調,娓娓陳述上蒼加諸於他們的命運。

或許,唯有抽離的敘述方式,才有可能忠實重現 1986 年 4 月 26 日的那場大災難。書裡不停的使用「那天」、「那一天」的字眼,不論是車諾比爆炸的那一天,或是親人被徵召前往車諾比的那一天,都是受難者心裡最沈痛的一剜傷口。

從此書可瞭解到車諾比的各角度始末,及不同階層、相異職業的車諾比人的生命吶喊。書裡出現非常多「清理人的妻子」;「清理人」意味著被徵召前往車諾比清理災變現場、負責清洗、掩埋核災污染物質的人員-同時,意味著捐贈了生命。在核災變的陰影下,出現了堅貞的男女愛情、強悍的母愛、對家園的執著之愛…閱讀著文字,腦海中浮現清冷孤絕的「隔離區」:小學教室的長椅凌亂散落,彷彿時光一瞬間靜止,一切被終止在車諾比爆炸的瞬間,微光之下,照映出一片白色的輻射塵,原子在空氣微粒中撞擊,一切冰冷又絕望。

書內的敘述編排很高明,從一位遺孀的自述開始,講述一段撐過十四天便消逝的生命故事;接著導引到車諾比現場,被迫遺棄的家園,那無邊無際的死亡之地,人民不知道輻射長什麼樣,只知道玉米快要收成了,田園要翻土,森林裡的蘑菇可以摘了,牛奶該擠了…而這些,都不能吃。更哀傷的,在這片遭受輻射侵襲的土地上,還有連綿不絕的種族衝突、背德的投機生意,以及蓄意掩蓋真相的極權政府。

死亡之地後,作者的鏡頭轉向了車諾比倖存者的「活人的土地」,那片紅色黨章撲天蓋地的活人的土地。人們原先對黨的權威與決策深信不疑,提出質疑、訴求的人被有意識隔絕,然後在國際壓力下釋出…車諾比不只釋放了輻射能,也釋放了緊抱著共產主義空殼的蘇聯。

活人之地上,孩子們的話題變了,變成:「雲很黑,雨下得很大。積水是黃色跟綠色的…」「自從我出生之後(1986 年),我們村裡就沒有任何男孩或女孩出生了。我是唯一的一個。醫生說不能把我生下來。我沒有兄弟姊妹,我想要有一個。妳可以告訴我嗎?為什麼我不應該被生下來?那我該去哪裡?高高地在天上嗎?還是在別的星球?」天真無邪,災變中的孩子;不被期待的,車諾比人的孩子,在周遭詭譎又畏懼的眼光中,不知道自己生命的意義。

書背的推薦很精準:「每一頁都是殘忍又奇異的故事,就像是那些殘留在倖存者身上的輻射一樣。」

殘忍又奇異,清冷而孤絕的車諾比,層層石棺下,放射性物質極緩慢地走向半衰期。而被留下的人們、動物和植物,僅只能順應著命運,慢慢走向無可逃避的死亡。那一夜,對車諾比人來說,是三百六十五顆原子彈的爆炸,土地承受污染,生命與希望被放逐殆盡。人們是無力離開的。在憤怒、愚昧、英勇及傷亡的真實紀錄下,綻放著彷若世界末日的童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