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etImage  

算是蠻意外我很迅速翻完的一本工具書,完全是依據緣分相遇的。

這次出差很趕,臨到機場才發現,長達十個多小時的飛行,我卻忘了抓一本精神食糧出門,於是晃到登機門左近的書店快速瀏覽,當時的心情對小說都沒有興趣,很巧在展台上看到這本書,翻一翻字句通暢,作者是 Karen Hough,看簡歷不只是負責即興演說的企業訓練,本身更是即興劇演員;剛好先前讀過一點即興劇之於創意與展演的影響,書裏列舉的幾個重點提示似乎也頗有道理,直接付錢帶走。

買下這本書不止為了打發時間,此趟出差,身負上台進行 technical seminar & live demo 的艱巨任務,壓力不小,在台灣幾次預演總覺得不那麼得心應手。《上台本事》裏作者有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主張:「台下的觀眾並不是批判性的前來挑你演講的毛病,反之,觀眾是善意的,是預期你可以提供一場好的演講。」

這段讓人茅塞頓開,原本總擔心台下觀眾覺得我講不好,或是針對演講在 Q&A 時間挑毛病...但其實這些根本不會發生。台下的觀眾並非抱持著「替演講打分數」的評審心態前來,而是希望「可以從這場演講內獲得有用的資訊」,因此,觀眾當然希望演講者可以好好表現,否則是浪費彼此的時間。因此,作者認為,我們應該要把台下的聽眾當朋友,了解他們是抱持著美好的預期,並且為了回應這些預期,要用熱情來把最「壞」(作者用 bad 的概念呼籲跳脫「完美的窠臼」)的自己呈現給觀眾,同時也帶給他們最大的獲益。

另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思考方向是:

不要拘泥於既定的投影片內容,而是要反覆思考

1. 哪些內容才是重要的?
2. 哪些才是我想呈現給觀眾的資訊?
3. 哪些內容是我自己認同,且想要為此發聲的?
4. 我想要帶給觀眾什麼影響?(Call for what action?)
5. 台下的觀眾是什麼樣的人?是什麼樣的背景知識?要怎麼樣才能用他們可以聽懂的語言來講述?

舉例來說,這次進行產品發表,投影片雖然依據時間長短有所刪減,但預先撰寫的講稿仍是包羅萬象,幾乎要把所有內容巨細靡遺的講一遍。我自己也懷疑過,這樣不如印講義給觀眾算了?但當時也別無他法,就是硬著頭皮熟讀講稿。

看到這個觀念後,我重新整理了自己的講述方式,在講稿上圈選出重點關鍵,不堅持背誦原本字句漂亮的稿子,改用較口語以及習慣的說話方式來練習。一開始當然數次撞壁,但漸漸熟練後,可以開始與投影片互動,並且依據感覺自然在講台上走動,進而找到演講與 demo 的節奏。

最終效果比我預期的要好,就不在此贅述。但「與觀眾站在一起、把觀眾當成在台下支持我的好朋友」這個觀念,這次真的幫了大忙。

我在台上,打從心底相信自己講的話,盡力傳達我所抱持的信念,demo 時相信自己,任何環節的差異或器材失誤,都可以用我的經驗與專業來彌補,只要當場可以繼續呈現順暢的表述給觀眾,這些微小的失誤都是可以被接受或忽視的。

一本看起來很普通的商務用書,一本我平時可能太忙碌分心多用根本不會看完的書,一本觀念清楚字句流暢範例生動的職場生存工具書。

我翻了三遍,書就被如獲至寶的同事借走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