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6.8 @ 倉庫咖啡

Richard 在這次的 HP20 請到了 UiGathering 的召集人 - 李毓修,來進行分享。平時在 UiGathering 的會場總見到毓修張羅著一切,忙進忙出,偶爾的開場白或對談,也總是點到為止,卻難得有經驗聽他坐下來-當主角,好好的說一說。

毓修對 HCI / UX 的熱情,從鍥而不捨的入學申請便可看出:在一個並不特別優勢的申請位置上,毓修以持續不斷地熱情對印地安納大學的審核者證明自己,透過多次的信件往返,終於讓對方認可他對追求 HCI 學問的熱忱與執著。返回台灣進入業界,毓修也持續不斷地深度耕耘使用者經驗研究,更希望在業界廣播 UX 的專業知識與精神,期許台灣各家爭鳴的產品設計公司,除了從技術與設計層面對世界證明台灣的價值,更希望可以從 user needs 的角度切入,進而產出產品設計。

針對產品設計,毓修舉了「keyboard design」的例子:從人體工學的角度來設計鍵盤,需考量參數、力回饋、鍵距等,數十種不同的元素與組合,並結合各種不同的人種體型(手指)、使用習慣與文化認知模型等外在變因,才能設計出一款 UCD (User-Centered Design) 鍵盤。設計一款「好用」的鍵盤,過程中就必須要考量許許多多的使用情境,最終才能產出一個「對大部分(目標使用族群)使用者來說都好用的鍵盤」。

另一個容易理解的例子,針對「觸碰式螢幕」,是否曾想像過,會有多少種 zoom in/out 的使用方式?或許習慣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人會直覺認為「當然是用食指跟拇指來 zoom in/out 啊。」那麼,是否有思考過,「用雙手來 zoom in/out」的使用情境?(我親眼看過,五十幾歲的老人家使用,就認為要雙手共四隻指頭來操作才對)

毓修自身的產品開發經歷,從研究所的使用者介面研究,到軟體設計,又轉換到硬體設計。這麼多年的耕耘,毓修認為,台灣業界在 UX 的領域裡,最需要的是「實踐和研發」。因為台灣的業界技術並不匱乏,需要的是更多的自覺與對 UX 的體會。當資訊科技逐年逐日,蔓延嵌入我們的生活時,該如何自覺?又該如何反應?這是台灣業界最普遍需要反思的課題。

而最重要的態度,毓修認為,是堅持「沒人可以對你說不」的態度,對 UX 設計「擇善固執」,堅持自己的專業與認知,才有可能將這半世紀以來,機械式反應的代工文化,翻轉成為創意勃發、又謙卑廣衾的使用者經驗設計文化。

How to craete user experience? 設計,是為了「解決現有問題」。使用者經驗設計,則透過研究方法,以使用者為中心,發想解決問題的途徑。

毓修特別為了讀書會推薦了兩本書:《Designing from both sides of the screen: How Designers and Engineers Can Collaboate to Build Cooperative Technology》、《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 User-Centered Design For the Web》

其中第一本書是講述 Sun-Micro 這家公司的故事,Designers 如何與 Engineers 互動、合作,過程中可能遭遇什麼樣的困難或認知差異。由於缺乏互動機會,Engineers 往往不理解使用者,因此也無法理解「為何要如此作設計」,若設計者未能好好傳達設計的精神與出發點,便容易造成雙方的誤解。在台灣業界裡,應該常見設計者與研發工程師間的「溝通失誤」,看看國外的例子,應該很有意思。

以毓修的認知,目前 UX 蓬勃發展的程度,美國 > 歐洲 > 台灣,業界應當要理解,UX 為基準的創新,並不一定是單一的產品介面,而是廣泛的整個過程。而毓修的一段話,我認為非常有趣:「人不是害怕改變,人是害怕『被改變』。」使用者不一定理解自己的需求所在,更難「說出」自己真正的需求。這部份則需要靠著 UX Designer 的幫忙,一個耳熟能詳的例子是,當亨利福特問消費者:「你們想要什麼呢?」消費者回答他:「一匹更快的馬。」(而我們都知道,福特發明了汽車)

討論到理解使用者需求,淘寶網透過網站路徑紀錄,將使用者行為以路徑分解,嘗試找出整個使用經驗是在哪個流程環節中產生斷裂,進而著眼於「真正的需要」進一步改善。這是值得台灣業界參考的成功實例。而 XBOX 的作法,則是內部進行競賽比稿,看哪個 team 的提案最被接受;與台灣業界技術至上的風氣不同,XBOX 設計團隊是以 User Experience Team 來訂定 User Solution,從使用者經驗的角度來作產品決策。

相較於世界級企業對 UX 的資源投入,那麼台灣的中小型企業,又該如何找出自己的路?毓修認為,台灣業界應當透過持續不斷地交流、經驗分享,從他者的經驗與相互的討論中,理解自己的不足,更取經他人,找出快速簡單的改善途徑。

對於台灣的使用者經驗設計與服務,Richard 補充道:UX 要傳遞給使用者的,應當是整體面向、規劃與設計,Designer 應當要有中心思想與明晰的自我認知,才可以專注向前,避免流於客戶/老闆主導的走向。

而隨著台灣 UX 的風氣漸盛,有心參與者,可以在網路上找到許許多多的資源,但毓修提醒大家,在接收新知時,需要反思根本的作法,嘗試想像設計者的決策目的,甚至嚴格檢視所謂「新方向」的研究方法。若是該研究並不嚴謹,只是透過簡單又不合理的設計,便推斷出某種使用者經驗規則,若是貿然使用了,反而會誤導自己,造成設計上的失誤。

對於使用者經驗傳達,毓修以 Gesture 的例子,指明必需要讓 Engineers 理解 zoom in/out 可能的姿勢多樣性,如此才能兩造合作,歸納出可能的設計計算模式。對此 Richard 補充,單是 Drag and Pull 的滑鼠拖曳行為,便能有 96 種變化,而 Planner/PM 在設計決策前,必須要先行理解其中差異,而在研發過程中,則要堅持自己的理念,如此才能將 UED (User Experience Design) 的精神貫徹始終。

不論是走過 HCI/UX/UED/UCD 哪一條路,只要曾在業界待上的人,一定可以理解,公司裡的創新需要很多的溝通技巧,以及足夠的耐心。毓修鼓勵大家「在自己的路上堅持下去」,除了己身的努力,也能透過各種活動、訊息來增加老闆對 UX 的理解與重視,進而提昇公司整體的經驗設計專業。

聽著毓修與 Richard 的對談,我想:「能支持毓修走到現在的,應當是無比的毅力。那份熱情,是會發光的。」

而那種光芒我感受到了,在今晚的講台上。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UX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ny 的頭像
    mony

    HsinChu˙Ying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