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ssion 01 了解及學習互動設計 Stanley Chang (part II)
在互動設計理論之後,Stanley 討論了一些互動設計研究方法;首先提及 Persona 這個對於 storyboard 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
Persona 在互動設計領域裡的定義,較類似 Wikipedia 中 Persona (marketing) 的定義: "A user persona is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goals and behavior of a real group of users. In most cases, personas are synthesized from data collected from interviews with users. They are captured in 1–2 page descriptions that include behavior patterns, goals, skills, attitudes, and environment, with a few fictional personal details to make the persona a realistic character. For each product, more than one persona is usually created, but one persona should always be the primary focus for the design."
實地應用在互動研究裡,Persona 不只是一個「群體」,而是更具體而微的使用者角色敘述,一個良好的、達到目的性的 persona,應當要能讓其餘參與者理解目標使用者的形象,傳達互動研究結果的訊息給接下來的設計者,以完整的使用者資訊、具體的敘述與照片,幫助研究團隊與設計團隊同步雙方的認知。
Stanley 還分享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便利貼分類法」,過程中主要藉由不同顏色的便條紙來表示資料梳理的階段性 (通常黃色是 raw data),affinity diagram 的方法在此就不多談,我認為 IDEO Method Cards 將互動研究方法講述得很有趣,建議可參考〈UX 研究操作分享 @ 使用者經驗研究與設計研討會_2011 Part II〉文中所提及的相關連結。
演講至此我稍稍分心,思考另一件事情:近幾年來 UX/UI 研究逐漸興盛,但多半較熱衷「方法、操作」的討論,然而,要如何對 UX/UI 產生更深層的理解呢?雖然是題外話,但卻是我最近閱讀共筆部落格 Buzz 時的感想 (我才剛開始看這個年輕的部落格,許多文章思考都很特別有趣)。
關於 scenario / storyboard 的前後比較,Stanley 提供了一個簡單的對照表,我覺得有助於釐清原本有些模糊的概念 (著色是我自己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