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 6/3 依據講者建議提出修訂 )

Session 02 互動設計新戰場-Mobile APP˙你準備好了嗎?  Angel Wu

豐收了 Stanely 的理論分享,當然要有紮實的實戰經驗來平衡、驗證所學理論。

Angel 以在勤崴國際累積的深厚地軟體開發經驗,分享開頭,Angel 用了一張有趣的投影片,白底黑字的構圖,上面用紅色字體大大地凸顯「90% 的人用過我們的服務!」畫面一轉,出現大家非常熟悉地 Google Map;再一轉,畫面右下角出現了圖資提供者:Kingway。

有意思又攫取注意力得開場白,Angel 用幾張 slide 便將自個兒的身家印入在場聽眾的心底。「果然是個很棒的產品經理!」我是這樣想著。

Angel 的投影片風格和 Stanley 有根本上的不同。Stanley 的投影片著重在理論、方法的講述與如實呈現,而 Angel 的投影片則應用了視覺化的圖片訊息及言簡意賅的文字資訊將重點呈現。(從這點也可以發現:演講的目的、表述內容差異,投影片製作風格也迥異-我們要從小地方就開始練習 User Experience 的觀察力!)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ession 01 了解及學習互動設計 Stanley Chang (part II)

在互動設計理論之後,Stanley 討論了一些互動設計研究方法;首先提及 Persona 這個對於 storyboard 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

Persona 在互動設計領域裡的定義,較類似 Wikipedia 中 Persona (marketing) 的定義: "A user persona is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goals and behavior of a real group of users. In most cases, personas are synthesized from data collected from interviews with users. They are captured in 1–2 page descriptions that include behavior patterns, goals, skills, attitudes, and environment, with a few fictional personal details to make the persona a realistic character. For each product, more than one persona is usually created, but one persona should always be the primary focus for the design."

實地應用在互動研究裡,Persona 不只是一個「群體」,而是更具體而微的使用者角色敘述,一個良好的、達到目的性的 persona,應當要能讓其餘參與者理解目標使用者的形象,傳達互動研究結果的訊息給接下來的設計者,以完整的使用者資訊、具體的敘述與照片,幫助研究團隊與設計團隊同步雙方的認知。

Stanley 還分享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便利貼分類法」,過程中主要藉由不同顏色的便條紙來表示資料梳理的階段性 (通常黃色是 raw data),affinity diagram 的方法在此就不多談,我認為 IDEO Method Cards 將互動研究方法講述得很有趣,建議可參考〈UX 研究操作分享 @ 使用者經驗研究與設計研討會_2011 Part II〉文中所提及的相關連結。

演講至此我稍稍分心,思考另一件事情:近幾年來 UX/UI 研究逐漸興盛,但多半較熱衷「方法、操作」的討論,然而,要如何對 UX/UI 產生更深層的理解呢?雖然是題外話,但卻是我最近閱讀共筆部落格 Buzz 時的感想 (我才剛開始看這個年輕的部落格,許多文章思考都很特別有趣)。

關於 scenario / storyboard 的前後比較,Stanley 提供了一個簡單的對照表,我覺得有助於釐清原本有些模糊的概念 (著色是我自己的詮釋):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UiGathering 還是老時間,老地方,週六午後在文化大學延平分部大新館。熟悉的數位演講廳,熟悉的清涼冷氣,當然,還有 UiGathering 辛苦工作人員們熟悉的面孔。

本次互動設計專題,與過往不同,邀請到兩位特別的講者:University of Michigan - Ann Arbor 的 HCI 博士生,Stanley;勤崴國際的 PM,Angel。

為什麼說特別?過往曾參與的 UiGathering,主要邀請業界的前輩或在學界任教的教授們來主講討論,這次參與的 Stanley,正在學界廣泛地吸收各類理論、研究方法,浸淫在新舊互動設計的比較與應用中,他的切入點與聯想非常豐富。Angel 則是毫無任何 HCI/UX 學術背景的 Product Manager,很直接的提供業界的互動設計經驗給大家參考,而這些最純粹的 raw data,較之於被重製、分析後的 UX 設計方針,又更能提供與會者不同的思考方向。

Session 01 了解及學習互動設計 Stanley Chang (part I)

Stanley 一開始先解釋了諸多 UX/HCI/UI 等相關名詞。近幾年來,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逐漸隨著 HCI/UX 觀念的推廣,日益豐富,而初入此領域的研究者/研發人員,很容易被各種縮寫而困惑,比方說,UE = Usability Engineering、IA =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以及 HCD = Human-Centered Design。

HCD 相較於 User-Centered Design (UCD),其所著重的族群更為廣泛,從「使用者」向上提升到「全人類」,主張以人性中心,非僅僅為了所設定的「目標使用者」而作設計,HCD 更進一步考量到人類自身的限制以及人類文化的傾向及內涵,這是我覺得很有意思,也更有前瞻性的一個研究切入點。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整天的馬拉松式研討會,緊迫的時間內,每場的講者都把握時間,給予聽眾密度極高的經驗分享。在第二部份,我想從「使用者經驗研究操作」的角度切入,分享幾位講者精彩的 UX 研究方式。

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經理 黃宣龍 shikotsuhuang@gmail.com 

UI gathering 的子傑稱呼他「龍哥」,就讓我僭越一下,以下也稱呼他龍哥。

這是唯一一場,我連人帶投影片一併拍攝紀錄的演講,甚至還開了一小段錄影模式-為了讓自己深深記得,今天有一場「人與投影片完美結合」的 presentation。

龍哥問:「你愛講話嗎?」因為,做 UX research 必須要很愛講話,不光是為了與使用者溝通、理解他們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必須要將自己的設計理念與觀察結果,透過清楚明晰的表達方法,傳遞給接收者明白。說話的技巧與表達的藝術,在 UX 研究的從頭到尾,幾乎是貫徹始終,而龍哥也用這場演講,身體力行的做了一個很棒的示範。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下著雨的 5/13,請了補休假到東吳大學參加 2011 使用者經驗研究與設計研討會_應用心理學與實務研討會。

心理系主任的開場簡短精闢:「設計」充滿了創意,而「心理」則讓創意有了支撐。這段話,讓我對研討會的期望大大提昇。

研討會內容豐富多元,每一場 Lecture 都非常精彩,我從當天開始思考,要如何呈現/重組所吸收到的知識,才能以最恰當的方式呈現與紀錄?想了很久,決定將當天分散演講的三位淘寶網來賓,統合成一整個〈淘寶 UED〉單元。以下便以講者來區分細部主題:

用戶體驗經理 張正華(天宏_淘寶花名)

天宏(淘寶內部都以花名互稱)主要從事商業分析與用戶研究經驗,經歷從政府雇員→中國移動→創辦淘寶網至今,擁有超過十年的 UX 工作經驗。

他提及:「用戶體驗人機交互最終的作用仍是在介面上。」他創辦淘寶網以來,非常堅持將資源投入在「用戶調研」的部份。而淘寶 UED (User Experience Design) 團隊成立於 2005 年,到 2010 年約有 250 人以上的規模,是中國互聯網最早引入以用戶為中心設計思想 (User Centered Design) 的團隊。團隊中包涵:前端開發工程師 (58 人 up)、交互設計師 (26 人 up)、視覺設計師 (51 人 up) 以及用戶研究分析師 (15 人 up)。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Rainy weekend, I had a sweet girl-breakfast with dear Nico. Moreover, we enjoyed SOME exhibitions at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I. MONET GARDEN

Exhibition_Playpic_20815819751118138879bignew13.jpg  (Monet_藍色調的睡蓮)

近期北美館最火熱的展覽當然是 MONET GARDEN 莫內花園,早上十點半到達北美館,展場內已滿是參觀人潮。循著慣例租用語音導覽,一幅幅細品傳說中的印象派大師畫作。

這是我(有印象以來)第一次近觀 Monet 的畫,此次展出的畫作主要是畫家晚年的後期作品,有蠻多是未完成的半成品。事實上,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其實沒有在這次來台展出,但對我來說,有機會親身體驗印象派對光影的捕捉與自然空氣色彩的速描細繪,此次的展出無異是一塊不錯的敲門磚。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是許涼涼.jpeg  

取得了友人幫忙借閱的《我是許涼涼》,迫不期待翻閱,她的文字並不好讀,詞藻華麗繁複且夾雜傷春悲秋的詩意,但閱讀的行為彷彿被輸入了啟動密碼,一開始便不捨得停下。

「他用摸你的方式摸我,他用吻你的方式吻我,他用甜蜜你的方式甜蜜我,他用親暱你的方式親暱我,他用做你的方式做我。」「我們那樣不同,他用同樣的方式。」

這是一本用第一人稱討論老少配與少女夢的書;架構分成了楊澤的序、我是許涼涼、普通的生活、少女學以及駱以軍的跋。

閱讀時在字裡行間遊戲,彷彿穿越李維菁說的非線性時空,將自己投射到悲涼卻不可憐的角色上,重新遇見自己的少女時代,假裝偷窺自己在似水年華之後的老來芳醇。

於是在閱讀時想舉起一杯酒,同自己乾杯。乾杯的理由如下:

1. 我還沒投身在一個僅只於訴說卻忘記傾聽的男人身上。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