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時候會寫些關於公共議題的文章,看了其他文化一些產業發展的書籍,我也會想寫些什麼。

而今天,我捧著《北歐四季透明筆記》時突然發現,也許有人會想,「這些他國文化都跟我無關,我為什麼要花時間關心?」

那麼,台灣的事情都煩不完了,為什麼我要花時間關心其他文化、國家的在地怎麼發展,甚至怎麼把自己行銷到國際?

其實,反問了這兩個問題,也已經回答了原本問題的一半了。以《北歐四季透明筆記》這本書為例,作者凃翠珊把自己長年在北歐芬蘭生活所經歷到的文化脈絡,用文字細細傳達出來,但她書寫的目的,是希望再替台灣開一扇國際的窗。

她是一個嫁到北歐的台灣人,正逐漸融入當地生活;她以不同的觀察角度,去發現芬蘭「擁有」什麼,比台灣「多了」什麼。

我們除了閱讀芬蘭的「好」以外,可以想想,這些政策、設計甚至生活方式,要如何可以應用到台灣?或者說,台灣怎樣才可以跟芬蘭「一樣」的好?而這些問題,除了多方面的關懷外,提高對自身所處環境的敏感度,也是很重要的能力。

凃翠珊說,北歐的設計師已經開始向亞洲著眼,甚至認為「在創新上,台灣是最值得參考的國家。」看到這裡我不禁想,台灣現在人人瘋狂著迷北歐設計,而北歐的設計師卻望著台灣?書裡有句話我印象深刻:「從生活的需要而出發的設計,以及讓生活裡的平凡事物變美麗的態度。」「用最基本的元素,創造出最令人感動的力量。」

看KB說有趣的新設計

如果別的國家可以巧妙運用自己國家的基本元素,讓人追本溯源,重新愛上自己腳下的這塊土地,我們為什麼不能?論文化發展的長短,中國五千年的淵源絕對不會比其他國家短少。

在前一篇討論杜拜的文章中我說,講了半天杜拜的發展過程,不是希望台灣完全拷貝杜拜的政策-因為我們是站在不同的起跑點上;但吸收各種文化、國家的發展以及好的現況,可以刺激我們的想像。

臺灣不是一個定型在框架中走向衰敗的文化;我們還很年輕,亞洲四小龍就算盛況不再,重新起飛的能量正在蓄積,端看我們願不願意相信自己有這份能力,和這份心。

我,很愛台灣唷。

所以,我一直東看西看別人的發展,看看台灣「多了」什麼,「少了」什麼,又要「怎麼」擁有什麼。

大家一起動腦筋,總是會想到一些 good ideas。像凃翠珊說的:「有意義的生活創意,一旦播下了種,美與人文精神,或許無形中就生了根。」

That's why I read, and why I wrot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