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子一天一天過(我總是用這個開頭),但放緩腳步回頭檢閱自己的時間和次數卻越來越少。最近工作到很焦慮時,總不斷覺得自己正被種種瑣碎事務與永遠做不完的工作掩埋而窒息,今天想,一定,是太久太久沒有停下來,呼吸,和看看自己到底做了些什麼、還有什麼要做,以及,還有什麼想做。

站了一天展場回家,全身每個細胞都有氣無力的用喘息表達疲憊,今天心底覺得被遺棄了,於是情緒波動極大,也可能被同儕的言語刺激,一時亂了方寸、失了準頭。

幸好主管讓我回家了。

回家後,總覺得很多事情要做,即使不工作不讀書,也有很多家事想處理,在屋子裡走走逛逛,最終我還是選擇了洗衣服。

說也奇怪,最近「洗衣服」成為我無形中的救贖;彷彿把衣服洗完了,心裡堆積的髒汙和待辦事項,就被滌淨、隨水漂走了。反之,在前陣子工作與生活嚴重失調的混亂裡,我沒空洗衣服,籃子裡滿滿的待洗衣物於是成為情緒引燃的爆點,我會因為沒能即時洗衣服而感到嚴重的迷失與焦慮,好像沒能把衣服洗了,晾曬了,就沒能把握住「下班後的人生」。

或許是一種象徵意義,也可能洗衣服其實佔用不了多少時間,輕易能獲得成就感。

我曾經分析過為什麼「待洗衣物」可以成為自己的情緒燃點。一般人認知裡的小家庭,所需處理的家事除去一般環境清潔打掃外,就是洗衣服、做菜以及倒垃圾。

在這幾項內,環境打掃可以週末做,家裡又買了掃地機器人代勞,定期清潔它肚子裡吃飽的灰塵即可,問題不大。而倒垃圾,則倚賴社區統一管理的垃圾子車來解決無法「準時」與垃圾車約會的問題。至於做菜,在台灣版責任制的籠罩下,外食才是雙薪家庭標準的用餐方式,頂多週末作為調劑,也不會成為壓力。

而最後,洗衣服呢?

衣服雖然不至於只有一週七件供替換,但衣服只要不洗,逐漸滿出來的洗衣籃就會無聲地提醒我,關於「日子的流逝」,和「我的忙碌」。

我家的洗衣標準流程大約是:區分出手洗、機洗衣物 → 分類裝入洗衣袋保護 → 若是洗一般衣物則分出襪子先手洗一遍後投入洗衣機 → 加入洗衣精 → 加入柔軟精 → 待衣服洗好後每件用衣夾固定後晾曬於升降衣架上

好像也不難?但這樣一連串下來需要耗掉一至兩小時。一兩個小時大約是打卡制上班族約五成的每日私人時間,於我卻稍嫌奢侈;就這樣,「是否在過度積累之前把衣服洗完」便成為我檢視人生品質的重要標的。

「洗衣服」大概是因為這樣才成為心裡下意識選擇的第一優先家事-不小心扯遠了。

後續我決定要寫寫字,重新整理一下這兩週自己的步調、工作內容以及充斥各類型資訊的電子信箱。

放空讀信,讀著讀著心血來潮把室友和我過往的對話紀錄翻出來看,看到一句:「與其覺得自己很累,不如想想到底學到甚麼,進步了甚麼。」

Well, 雖然不是在說我…

但作為慌亂又趨近平靜的一天,是個好總結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