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到現在五個多月,好久沒有交作業。

其實一直在心裡掛記著,但工作後的假日,很捨不得不出門;另一方面,每天在工作上得到的感觸與想法,出現得太多太急,有時候,前一天的想法會很快被隔天或是隔幾天的思考 / 經驗推翻。於是我寫不出新的作業,每天都在變動、學習與思考中翻滾著。

工作初期,記得與友人略為討論過:工作之於我們,究竟是什麼意義?

他那時開始懷疑自己孜孜矻矻終日的意義,而我還記得,當時回答:「工作是為了生活,工作之餘,不能忘記生活。」 生活為何,則個人有不同的定義。

然而,就在我如此回答著,建議他兼顧生活品質及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後,過沒多久,自己的下班時間開始從晚上八點、九點...逐步延伸...最晚到了晚上十一點半。某天關了樓層的燈,我開始思考自己當初給他的回答與建議:工作之於我,究竟是什麼?是活口的方式?又或者是某種程度值得追尋的生命意義?

活口是必然的。初出社會,必要以累積生活資本為部分工作目標,賺到了錢,才有機會懷抱著資本朝向自我理想中的生活品質邁進。若這是部分理由,那自願非義務性加班的理由又是什麼?慣性加班時,搭公車回家每每途經台北橋夜景,這是我一天中最放空、最自我的時間。我很喜愛這個多橋的城市,看著重複又有微小不同的夜景,我知道自己正在回家的路上。於是慢慢地知道,若要區分工作與生活,首先必須先忘記隨時用手機回 email 的習慣。

思考至此會遭遇一個問題:工作該做到什麼程度,才是 "OK, let's take a rest." 的時候?

一開始的加班日子,純粹只是想 「把該做的工作做完,讓下一棒的合作夥伴多一點緩衝時間。」 但日復一日逐漸理解,工作其實做不完,下班時間越來越晚,但卻又不願事情被自己卡住...好一段時間,我的思考在那個迴圈裡不斷打轉,每天看著橋景,我會思念著過去夜裡自由自在的時間;機械式地完成盥洗程序,睡前得戴上眼枕才能放鬆進入睡眠,當視覺呈現一片黑暗,我開始懷疑自我生活目的的瞬間,身體自動斷電,睡到隔天朦朧起床,又是一天上班迴圈。

迴圈只有在周末假日才停止,於是假日之於我變得極度重要,好似非得把 48 小時都用來出門玩耍看電影聊天旅行才覺得過癮。然而那樣的步調十分緊湊,相對之下沉靜思考的時間反而減少,那幾個月的我偶爾彷彿會發現自己的盲點,片刻驚覺自己縮減了與家人、與自己相處,充實精神食糧的時間。可是我被珍貴地假期沖昏頭了,並沒有停下來。

這樣的日子,一直到年後的晴天霹靂才有了改變。年後,為了趕出貨進度,高層下令,直到產品可以出貨前,大家要共體時艱,將周休、國定假日都延後補休,一起努力在最短時間裡把產品完成。於是,我每週唯一一次的放鬆日子,沒了。

第一個禮拜還沒有感受,只知道自己開始不清楚今天星期幾,不記得月份日期。到了第二個禮拜,強烈的彈性疲乏開始反彈,我沒了週末緊湊的玩耍安排,沒了看電影小旅行等轉換心境的機會,開始懷疑自己每天超過十小時的努力是為了什麼。

或許是為了出貨吧?或許過了這波出貨,我可以回到以前放鬆、玩耍的日子?然而我開始發現,留下時間與自己相處,對上班人生來說無與倫比的重要。因為,專案一個接一個,出貨日期一天比一天趕,公司畫著補休、獎金這塊虛幻的大餅,但這兩樣東西對我來說的實質意義,應該沒有大於與自己相處、反芻生活經驗這件重要的小事。

我開始增加與家人的談話時間;在可以休假的周末裡規劃一些全家共同的活動;不嫌麻煩地帶便當,為了健康因素之外更為了拉近與家人的距離。除此之外,重新開始閱讀工作相關資訊之外的網頁,下定決心參加自我充實的課程活動,拾回閱讀的習慣...

我開始發現這些小小的、瑣碎的事情,對我來說好重要好重要。

日本強震之後,引發更多的是回家及好好過生活的渴望。

我不知道 2012 是不是真的世界末日,可是,從以前我就抱持著:愛,要即時表達。的想法;現在,在表達愛之外,我期許自我能實踐 「生活要即時」 。不論閱讀是為了在工作上取得成就,或是在其他方面成長,都是為了自己而閱讀;而與家人朋友的即時相處,更不需要多加闡述緣由。

工作對我來說,到底是什麼呢?

經歷過最稚嫩的 「起 - 那時我在工作上謹慎前進,埋頭學習。」,接著到了假日瘋狂玩樂的 「承 - 工作還是要學習,但更需要吃喝玩樂的調劑。」很幸運地經歷過 「轉 - 沒有假日地連續加班,發現步調需要調整!」 這段彷若當頭棒喝的時期,雖然早說了點,但我期許自己逐漸進入 「合 - 與工作和平共存,自我價值與時並進。」 的階段起步。我以為,工作之於人,貴在有某種程度的自我實現,若能取得一定表現與成就,則更能放大其價值;然而,若自我尚未確定己身人生目的,則需要與工作保持一個相安無事的距離,追尋自我價值並予以提升,對我來說,或許唯有如此才能免去惶惶不可終日的無意義與懷疑。

好久沒寫作業,希望有整理出些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