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完這本書有一陣子了,情節確實引人入勝,而我因某些因素看得更快。但閱畢這麼久,心裡總有個疑問浮上來:「A一袋,那個被調換的孩子,現在的妖精,他知道事實之後,怎麼能不恨呢?」
或許是我沒讀通這本書,這個疑問才會一直卡在心頭。
如果單看書背的介紹,或許會以為這是單向的「加害人與被害人」關係,但整本讀完才瞭解,根本沒有所謂的贏家,在調換兒的世界裡,有的,只是被剝奪、遺忘的過去,還有經過漫長等待才終於到來的「新生」。
只是那新生,並不是毫無負擔,就這樣燦爛在調換兒面前開展,他們必須隱瞞自己的身份,學習、模仿記憶裡「被取代那人」的樣貌和習慣,小心翼翼不被「新的家人」發現自己的偽裝。讀得過程感到好痛苦,幾乎要窒息了,不管是「亨利」或「A一袋」的境遇,都讓人非常難受。
提到罪惡感,我想起前些天,讀王文華新書裡的某段話:「趙同最大的天賦,就是不會對任何事有罪惡感。這就是他一路跌跌撞撞,卻還能開開心心的原因。」而調換兒成天提心吊膽,擔憂自己的孩子也成為調換兒-過去夥伴的狩獵目標。我想在調換的最初,他是沒什麼罪惡感的,因為那就是他們那世界裡的因果循環,他所得的一切,就是他應得的一切;直到他成長了,開始對自己的身世感到迷惘,孩子出生了,過去曾感受的恐懼攫獲他-於是歉意不斷浮現,欺騙所愛之人的痛苦一再啃蝕著他。
我很喜歡書中一段話:「每個人都有不堪提起的秘密,可怕得無法向朋友或情人,甚至是神父或心理醫師啟齒,而且在你的內心深處盤根錯節,若要連根拔起就免不了身受重傷,有些人選擇忽視它,有些人將它深埋、不曾提起,讓秘密隨棺材入土,我們掩飾得完美無缺,有時連自己也忘了秘密的存在。」
秘密、罪惡感、愛與包容,這是我在書裡所讀到的一些尚且無解的人生習題。
【延伸閱讀】
C先生寫的《失竊的孩子》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