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相較於一到三章中對各種現象的定義,第八、九及十六章,麥克魯漢舉出了口說語、書寫字及印刷三項界定西方社會的「歷史」,據此說明他的理論。

(一)口說語時期

  在文字出現前,聽覺在一切的感官之上,耳朵凌駕其他感覺器官。

  麥克魯漢引用大衛˙米奇主持電台時的內容提及:「官感式的涉入,對不以讀寫型態為主要經驗形式的文化來說非常自然。」我們所使用的各種表音文字,除將口說語的內容記錄下來外,仍包含著言語背後既定的價值觀(在此以使用羅馬文字的國家為陳述對象-如法語中部份字詞區分陰性/陽性傳遞對性別或各種象徵意義的認知),但卻無法完全將所有感覺由文字傳達-如情緒。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各種形式的媒體/媒介發展快速,我們除文字外,增加了各種聲光效果驚人的互動工具;我們聚焦在「語言」,而對此麥克魯漢說:「讀寫人與非讀寫人/非讀寫社會所經驗的那種感覺或情緒性的涉入相當疏離。」藉由語言的延伸,我們增加了溝通與探索世界的能力,但卻削弱與自身既有的感官機能的連結。在「電科技」的時代,語言成為被記錄與放大的溝通管道,電腦翻譯的簡便打破了原有的疆界,也打破了不同族群之間原本可能有的隔閡。但我卻擔憂,人就此依賴語言與文字(在此指涉藉由網路介面文字所傳遞的語言-如MSN)的媒介,卻造成更大的疏離,如眾人皆知(人情味)公寓與(冷漠)大樓之差,在發展電科技以及探索世界的同時,也該回頭看看,「科技」讓我們得到了什麼的同時,又失去了什麼?

(二)書寫字時期

  文字的出現使音訊轉化成可以視覺理解的符號,聽覺被取代後,「眼睛的世界」就此誕生。

  麥克魯漢引用莫杜布親王的一段話十分傳神:「書頁上那些記號原來就市被困住的字詞。誰都可以學會破解這些記號,把被困住的字詞再度是放成為話語。」莫杜布親王由一個非讀寫社會的角度來看待書寫字,他了解到,書寫字擁有無遠弗屆的傳播力量;但從「星條旗」的例子來說,「書寫字」消除了視覺符號原有的象徵意義,轉而以較為純粹的方式傳遞原有的訊息。

  表音字母相較於中國的方塊字擁有較大的傳播力,各種不同的語言都可以藉此轉譯成文字,但對於中國的表意文字而言,「望文生義」是較為豐富的傳播媒介,也留存了既有視覺符號的象徵意義。換句話說,表音字母將人從既有的意義網絡中解放,取而代之以簡單但冷冽的無意議字母將之拼成有意義的文辭;表音字母將文字所代表的意義從其餘感官/情感脈絡中抽離,視覺功能藉此得以延伸,而情緒與行動、認知則就此抽離。或許因為如此,造就了中國人與美國人的差異,有研究者比喻,中國人是螺旋狀的思考,而美國人則是直線式的思考,西方人藉由表音字母延伸視覺的認知,毋須象徵,純粹由音韻了解意義。「讀寫人的想像生命、情感生命與觀感生命均大量分離。」直線、邏輯式的思考將人與家庭等社會連帶抽離,西方人的文明看似因此日行千里,但在進步的同時,他們是否曾意識到自己可能就這樣與各種情感經驗擦肩而過?

(三)印刷時期

  古騰堡(Gutenberg)發明活字印刷術,而此新媒介可使人類第一次獨處地閱讀及思考,於是個人主義與個人意志因而誕生。

  印刷術的發明,讓人既有的知識可以得到更完整的留存,麥克魯漢提到「媒體的一項基本功能-貯存資訊,以及加快資訊的速度。」印刷讓原本「口耳相傳」的技藝藉由文字記錄,而印刷的「可重複性」讓知識得以延伸傳播的廣度。從口說語、書寫字到印刷,資訊被逐步地抽離、放大,在書寫字解放了思考的界線後(將思考從脈絡中釋出),印刷將資訊轉為重複、連續性且可閱讀的延展,至此,「當視網膜的映象被加強後,物件就不再凝合在自己所做的空間裡面,反而卻變成被『包含』在一個畫一、連續、『理性』空間之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ny 的頭像
    mony

    HsinChu˙Ying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