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次拜聽李吉仁教授演講的機會,是清華科館院學生職涯輔導辦公室所舉辦的活動,也感謝丘宏昌老師的告知和召集,才沒讓我錯過這樣一個珍貴的學習機會。

領域關係,對鴻海一直沒深入接觸,近來的印象不外乎董事長郭台銘的強人形象,還有「鴻海新幹班」這幾年來在業界間流傳的各種「檯面下說法」。於是我告訴自己,一定要親自接觸鴻海的人,接觸鴻海「自己說出來的話」,才能真正瞭解他們在做什麼,而非道聽塗說。

在這之前,我並不曾聽聞李吉仁教授這一位在學術界與業界炙手可熱的人物。

李教授一上台,我就體會到他散發出的個人魅力,談話順暢自然,在演講過程中,我沒有看到他中斷思緒的情況,聽來像是一場「沒有講稿的演講」,所有的內容與表述,都深印在他腦海,隨時需要,便給表達。

才開場,他就秀出一張投影片,那是一張成長曲線圖。那張圖,呈現了他的二十歲到五十歲,這段重要的黃金歲月,也堆疊出李吉仁現在的生涯景況。那一條一條曲線,在每一年齡的階段中逐漸往上爬升,在 gap 的部份,是跳躍、斷裂的,並往下降,接著重複爬升。

最初我看不懂這張投影片,但在李教授逐步清晰的講解中,我瞭解這就是型塑他如今生涯的過去所有積累與成就,李教授說,這就是「歷練的過程」,在每一個階段中,他累積了包括 B2B 行銷經驗、人際領導、執行企劃、個案教學技巧等能力,而這每一種能力都化為基石,堆疊出取得下一階段入場券的途徑與機會。

從清大工業工程學系畢業,過程中擔任學生代聯會主席,並成功帶領清華打贏了連輸兩年的梅竹賽。畢業後李教授告訴自己,既然工工可能不是自己擅長的領域,就不要往「班上第一第二名都會去的地方走」,他選擇到裕隆汽車擔任企劃的工作,應用大學所學繪製流程圖;一年之後,李教授發現自己辦公室左右的員工,分別已經任職十二、十五年了,卻依然和自己「待在相同的位置上」,而他對自己生涯規劃的方法就是「看看比自己年長十歲的人,現在在做什麼」,因此當時的李吉仁認為「是時候抽身了。」

裕隆汽車的工作引發了他對行銷企劃的興趣,因此,他進入台大攻讀商學研究所,取得 MBA 資格,接著進入在台灣的一家德國藥廠工作。面試的時候,有個有趣的小故事,當時面試他的小主管問李吉仁:「你打算在我們公司待多久?」這是一個很難輕易回答的問題,既不想造假,要工作多久說真的也沒個把握,李教授當時給了一個很酷的答案:「我至少做到你這個位置再走。」在我聽來,真是相當恢宏與有勇氣的一句話,幾乎有點像給小主管下戰帖呢。

於是他取得了這個職位,而進入該公司之後,私底下詢問同事:「小老闆究竟在這待幾年了?」

「十二年。」這位行銷服務部的經理已經在公司裡做了十二年。這是個可觀的數字,但當時的李吉仁教授也沒多想,就是拼命做、努力做,最後他用了三年的時間,爬到了他小主管的位置。

身為經理,當時的李教授每天工作到夜裡十點十一點,在新竹女中任教的太太下班後,便搭車到台北公司等他一起下班。而促使李吉仁教授下一個生涯轉捩點的原因,是某一天加班到十點多,他在小小的辦公室裡遍尋不著太太,最後找到一間會議室才發現,身懷六甲的太太躺在桌上睡著了。當下的情景震撼了他,李教授想:「我的工作,竟然已經和我的家庭混雜到難以區分的程度。」

於是李教授開始思考「怎樣才能當自己的老闆,擁有更多的自主性?」撇開創業的複雜與可能,李吉仁發現「當教授」似乎是一條可走的路。

但成為一名教授的門檻,是擁有一個博士學位。

申請第一年,李吉仁仍每天加班到夜裡十點多,分身乏術下,全數鎩羽而歸。於是他尋求太太的支持,辭職專心準備留學考試,在這一年間,他也兼任文化、中原幾個大學的講師,更加確認自己在教學上的熱情與渴望。皇天不負苦心人,當年他果然申請上 UIUC 的企管博士班,更在四百多人中脫穎而出,取得唯一的教育部公費留學資格。

準備在美國全心攻讀博士的李教授,將整個家庭都帶了過去,他認為「出國,就算不說拓展國際觀這種遠大目標,也是一個大環境的轉換與教育。」因此他將自己的孩子與家庭帶過去,共同成長歷練。

教育部提供三年的留學獎學金,因此第四年的經費,由過去的積蓄與李吉仁教授兼任教職來支付。這一年的經驗讓李教授深刻體會到「個案教學」的好處與利基,也完全影響了他回國後的教學風格與發展方向。

取得策略管理組織的博士學位後,李吉仁教授返國執教於台大,自 1995 年任職迄今,在 2008 年的秋天借調到鴻海,而今擔任永營專案執行長兼人資長的工作。

李吉仁教授花了好長一段時間講述他的生涯經歷,但從這段過程中,即可看出他數次轉換生涯跑道的積累歷程,更感受到他對台灣管理界的熱情與關懷。

我很喜歡李教授舉出的幾個生涯規劃的思考方向:

1. 策略是方向性決策(Directional Decision)- 選擇而非取捨,機會而非成本,加上高度/廣度/深度

這句話對我震撼很大,以自己本身從文組跨到理工科的背景,我其實一直在面臨各種「選擇或取捨」,而這個過程中,總時不時的想回頭望望「沒有走過的那條路」,也因為回頭望,總會懷疑自己是否付出了過大的「機會成本」,卻不曾得到相對應的收穫。李教授這番話點醒我,不該繼續在自己的小框框裡打轉,要提高自己的「高度」,尋找每個問題的源頭,在面臨各種 trade-off 的選擇或困境時,要釐清自己的想法,找出「問題背後的問題」,考量「最壞的狀況」以清除不確定感後,「鼓起勇氣走下去」

2. 策略是選擇差異化(Be Different, Be Yourself)-  別和大家一起擠,同儕比價效應

最初李教授從工工系畢業時「不和大多數人走同一條路」,從他的抉擇可以看出,就算目標是相同的,拐個彎繞個路,自己也能走出屬於自己的風景,而李吉仁教授再三強調「這需要勇氣」。

3. Competence-based Growth - 堆疊自己的能力,建構所學,進行同心圓的學習,並注意能耐陷阱與行為慣性(要往外擴張,再往上拉高高度)

整合李吉仁教授的生涯經歷,便是這樣一個 Competence-based Growth 的過程,他不斷累積自己的能力,每一階段都達到深度、廣度的水準,接著往上提昇,學習另外的能力。而這過程中,要注意別停留在自己的 comfortable zone,只顧迎合自己的能力與專長,便停止學習、拒絕挑戰。在我看來,那的確是很容易踏入的陷阱,誰不希望自己的付出有回報?又有誰不喜歡成就感?但那卻是一個「溫柔的陷阱」,很容易使我們「困在當下」而不自覺。

4. 建構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

嘗試定義自己的能力,瞭解己身具備的能力「可以解決什麼問題」、「可以改變什麼現狀」。我認為這是反省自身能力的一個非常好的思考方式,李教授強調說,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價值,唯有找到自己的價值,才能瞭解可行的生涯方向,才能 Do Something。

因此呢,我們在日常生活時,便需時常想像自己的未來,要先能「想像未來」,才能真正開始規劃明天的自己。而透過多元差異的訓練,可以廣且深的建立起個人能力,並有計畫地幫助自己跳脫「舒適圈」,李教授舉了混沌理論的例子:新的東西並不一定從混沌的中心產生,往往是由邊緣創造;這讓我想到朱敬一在《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中所提出的想法:「不計目的地廣泛吸收知識。」或許現在我們看不到所經歷、累積的這些能力或經驗可以帶給我們什麼,但把時間拉長、層次拉高,可以發現這些零散的過程竟然累積出一些珍貴資產。

李吉仁教授鼓勵我們創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永遠做的超乎老闆想像,那就是自己成功的機會。

最後,他歸納幾個向度作為生涯策略的總結:Passion, Professional(專業帶來自由度), Positioning(自己差異化的價值) and Pleasant(愛你所選,選你所愛),最後即型塑成 Performance。

聽完演講,我扎扎實實被震撼到了,打從心底佩服這位對人生、工作、社會都抱持高度熱情的人,萬分感謝自己今天來聽這場演講。

李吉仁教授說,我們在努力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貴人。我自己的感受也確實如此,而經過今天的演講後,我私自認為,李吉仁教授及舉辦這活動的丘宏昌老師,就是我生命中的貴人之二吧。


以上內容都出自我聽演講的印象與筆記,仍有些闕漏,更怕是疏失,請大家多多包涵,並不吝賜教。最後附上我抄下來的「鴻海人DNA」給大家參考:

鴻海人DNA - A+B+C+D+E = F

AA   Absolute Accountability 絕對責任心與自我管理
 +
BB   Box-Breaking 跳脫平常的框架
 +
CCC Comfortable with Continuous Change 習於經常性改變
 +
DD   Disciplined Diligent 為自己有紀律的拼命
 +
EE   Entrepreneurial Energy 具備「小老闆的能量」,擁有靈活的動力並分享最後的結果 

這五種能力,最後就歸結出 F - Foxconn 鴻海。

李教授說,當然不可能每個人生來就具備這五種能力與性格,大概有兩到三種便可認為擁有鴻海的DNA,其餘幾種可以進入公司後慢慢培養。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另外附上幾個我在網路上找到的延伸閱讀:

優教授要成就優人才--李吉仁/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系教授 
李吉仁老師的策略關鍵字
李吉仁(台大國際企業學系教授)企業,一出生就要有全球視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ny 的頭像
    mony

    HsinChu˙Ying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