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藉著一股不捨得錯過的熱血、打破現狀的衝動,在家人的支持下,上週四下午拿了一天半的假,義無反顧的飛到香港參加整整兩天的充實研討會- UX HK 2012

一段極短篇,來去匆匆的兩天兩夜,週四晚上的飛機降落、旅館 check-in、已經成為宵夜的晚餐和餐後散步;緊接著,第二天和第三天,都是一早八點多到晚上六點,紮紮實實的馬拉松式 lectures 及 workshop,除了英文震撼外,還有視野的急遽擴張。

停留在台灣太久太久了,忽視了毫無疆界的地球村,而日常生活的週而復始,也猶如緩慢升騰的水溫,讓我慢慢凝固在台灣的體制和習慣裡,忘記曾經想要跳脫的吶喊。直到這場研討會,不光是看見了歐美非澳的人們,也看到許許多多,讓我仰之彌高的香港人、中國人和台灣人。

語言造詣的隔閡,讓我在這場研討會的互動僅止於簡單閒聊,專業的 case study 或方法探討,我只能努力聽懂、盡我所能的理解吸收,產出卻幾乎不可能。反省之下,大約是臨機應變的速度太慢,平時又被某種安全的步調寵壞了,以至於單一議題,需要思考良久才能反芻一二。低頭想想,卻是好熟悉的感覺,如同我曾在社會學理論的課堂上面臨的遲鈍感,而克服這份遲鈍感唯一的方法,卻是反覆不斷的練習與思考。

思考遲緩之餘,震撼的還有英文。

總嚷著要出國,但喊歸喊,到現在還沒真正付諸實行,一方面想不透除了「想出國」之外,自己有什麼理由離開,二方面對台灣充滿留戀,一時半刻也不捨得放手。 先前到美國語言學習的暑假,相較於這次經驗,對英文的體會彷若蜻蜓點水,禮貌性的日常會話,不重視內容,發乎情、止乎禮。在這次的 UX HK 裡,與會者包羅萬象,從歐美等國,到印度、澳洲、南非等等我一時喊不出名字的國家都有,所有人的共通語言便是英文-即便是香港人或內地人,英文都非常流利,留洋多年的歸國學人也比比皆是。

一般來說,此類型的社交場合,每個人都把握機會努力介紹自己,名片一張張發,一張張拿,回家還要建檔分類,並一一寫信聯繫。反倒是我,囿於語言隔閡,加上對自身眼界、經歷的不信任,對社交反倒有點意興闌珊…當日我反思自己的態度,大約是弄不清楚真正的渴望,因此不願、也不敢輕易伸手,反省之後,曰:「積極度不足,尚待加強」。

無論如何,我在這兩天內,不斷壓抑因為沒自信而想逃跑的雙腿,強迫自己留在該場合裡,聽聽別人說話,偶爾介紹一下自己、介紹曾經開發的產品。而就在短短的兩天,我知道了社會上有更多我所不懂的 UX 相關工作,而更有許許多多人早已在此領域耕耘多年,UX 的領域,並非如同台灣的起步蹣跚,在歐美港澳(澳洲)等地,早已邁入成熟穩健的發展期。

研討會之後,書單增加了不少,連衣著品味都被列入了改善清單。國際研討會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每個與會者都抱持著一定的自信,大部分都是主管級的參與者,明確快速的決策態度在 workshop 裡表露無遺-那是一幅未來的理想圖像。

UX HK 2012,我更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也更深刻明白,世界真的不只如我所見的這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