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 6/3 依據講者建議提出修訂 )

Session 02 互動設計新戰場-Mobile APP˙你準備好了嗎?  Angel Wu

豐收了 Stanely 的理論分享,當然要有紮實的實戰經驗來平衡、驗證所學理論。

Angel 以在勤崴國際累積的深厚地軟體開發經驗,分享開頭,Angel 用了一張有趣的投影片,白底黑字的構圖,上面用紅色字體大大地凸顯「90% 的人用過我們的服務!」畫面一轉,出現大家非常熟悉地 Google Map;再一轉,畫面右下角出現了圖資提供者:Kingway。

有意思又攫取注意力得開場白,Angel 用幾張 slide 便將自個兒的身家印入在場聽眾的心底。「果然是個很棒的產品經理!」我是這樣想著。

Angel 的投影片風格和 Stanley 有根本上的不同。Stanley 的投影片著重在理論、方法的講述與如實呈現,而 Angel 的投影片則應用了視覺化的圖片訊息及言簡意賅的文字資訊將重點呈現。(從這點也可以發現:演講的目的、表述內容差異,投影片製作風格也迥異-我們要從小地方就開始練習 User Experience 的觀察力!)

勤崴國際除了提供 Google Map 等各大地圖軟體圖資資料外,尚自行開發了〈導航王〉以及〈轉乘通〉兩支 App。這兩支 App 分別在 iOS、Android 的裝置上都有支援。關於這兩支 App 我就不多敘述,相信大家在網路上可以找到更詳細的資料,甚至也可以自行 download 來試用。

提到這兩支軟體,最有意思的還是 Angel 將要分享的,開發如此巨大、跨平台的軟體時,身為一個產品經理,要如何陪伴整個研發團隊從市場調查、點子發想、產品規劃、細節商議、技術實作到最後的測試與上市、維護。

Angel 拋出了第一個問題:我為什麼要做 App?

或許如同作研究時,教授常問我:「你為什麼要作這個研究?」應當要養成「釐清動機」的習慣,唯有非常清楚自己做事的動機與冀望達成的目的,才有可能看清將行之路,從一片未開發的荊棘地中,堅持走出自己的道路。

本段修改如下(我寫的時候誤植了):

Angel 拋出了第一個問題:我要做什麼 App?

回到討論上,Angel 針對此問題提出她的兩個思考點:(1) 既有服務延伸至行動裝置 (2) 為行動裝置量身打造

我認為 (1) 是為了「創業者」而考量;當行動裝置與雲端運算撲天蓋地席捲而來時,該如何從中選擇一條「有機會的路」,相信是每個產品經理、產品企劃曾經面臨的問題。雖然看似希望無窮,但我們就是資源有限,而如何應用有限的資源,博得市場的青睞?這就要回到 (2),唯有替目標的市場(行動裝置使用者)量身打造他們所需、所渴望的 App,才有可能在這行動裝置的戰國時代披荊斬棘,找出一條任重道遠的路。

Angel 針對此兩點特別幫忙補充 (為了保持原創性與重點經驗,我保留原文):

(1) 目前有一些App的,是該公司從原本的網路或實體服務,擴展到行動裝置上,這樣的App功能通常是原本的服務原封不動搬到Mobile Device上,或者只延伸部分功能;然而 (2) 有一些App是因為有了行動裝置後才產生,而網站變成是行動裝置的附屬或者宣傳平台,例如 Foursquare、instagram。

所以在思考App的點子時,可以從這兩個面向來想,(1)就像你說的,對創業者是比較容易的,但不見得會特別利用行動裝置特性,例如一些電子雜誌,其實像是PDF檔放到平版電腦上,有內容但不會有什麼的互動(2)這種App通常就會利用Mobile Device的特性,例如GPS定位,隨手拍後可立即分享...等。

另一方面,Angel 提出她判斷「好點子」的方法:

1. 是否解決使用者的問題?

2. 是否有利基市場?

3. 是否利用行動裝置特性?

4. 是否有足夠的黏著性?

5. 是否能夠養活你?

看到第五點忍不住會心一笑,確實,大部分產品的出生都是為了「養活」背後的參與人員。在一般的產品開發過程中,我們不斷地 highlight 使用者經驗、良好的使用性以及互動設計,但最終仍要回歸到市場:消費者是否願意買單?(User 不一定是 Buyer)

市場的回饋往往不只牽涉到使用性,從 Apple 的成功可以一窺端倪。Apple 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讀者不需要我多說相信可以更明白它在市場上正負兩極的評價與居間的差異。雖然這部份牽涉到行銷策略與市場研究,但這點指出了很重要、很現實的一點:在進行使用者經驗研究與互動設計時,設計者仍需要將消費者真正的「購買需求」放在心上。(我第一個聯想到情感需求,詳情請看UX 研究操作分享 @ 使用者經驗研究與設計研討會_2011 Part II,第二部份)

Angel 拋出第二個思考點:平台的選擇

從現行的三大手機平台:iOS, Android & RIM for BlackBerry 中選出一個要「跳入」的平台,會是眼下所有的行動裝置 App 開發者要遭遇的第一個問題。Angel 引述了一些數據,提起許多數據,來源包括各大市調公司網站或勤崴自行的市場統計資料。由於每個產品開發過程的資源大部分都非常有限,因此,縝密的市場與趨勢分析,可以在貿然投入資源研發前,替自己省下不少走冤枉路的負擔。

就我所知,目前企業裡的使用者經驗研究員的角色,早已不僅是觀察使用者「與產品互動」並提出建議,目前的使用者經驗研究員,更進一步會透過統計資料,推估出可能的市場分析與趨勢推測,以提供企業作為產品研發走向的重要參考。而在提昇產品競爭力、掌握潛在市場以及確立研發走向的過程中,數據收集、爬梳以及剖析的技巧,都非常重要。這不光是如同 Angel 身為一個產品經理需要如此,我認為,更進階的 UX/UI designer ,都必須要搶先一步看出市場、使用者可能的走向與「胃口」,才有可能帶領科技、功能導向的產品前進一個「可能成功的未來」。

緊接在平台選擇之後,Angel 拋出了第三個切入點:瞭解競爭者

這部份就真的是產品經理與使用者經驗市場分析師需要下的苦工了,Angel 說,勤崴是這樣子做的:(1) 下載 Top 10 Apps,並以統一標準進行評估(請參考 Heuristic Evaluation) (2) 蒐集網路推薦的 App 及評論。要透過這兩份紮實的前置作業,才能真正進入/達到「如何與眾不同」的思考脈絡。

第四部份:掌握使用者的心

這部份則回到了使用者經驗研究的中心思想,按部就班進行 (1) 釐清目標使用者 (2) 預測他們想做的事 (3) 設想使用情境。更進一步釐清產品研發的走向與細部規劃。

而重要的軟體開發流程,Angel 則以自家公司經驗來歸納:(1) 瞭解硬體條件 (2) 螢幕解析度 (3) 使用原生 UI 介面或客製化?(4) 使用者最在乎的:Easy, Fast, Effective & Enjoyable。

除了產品研發的流程之外,投影片中另外提及了勤崴使用的宣傳手法,命名為「在 App 上市之後…」:(1) 搶近排行榜 (2) 增加曝光。這些都是下苦功後可能提昇下載率的 App 宣傳手法之一,Angel 也一併分享給大家參考。

在研發的最後階段分享,Angel 想告訴大家:「不要一次作到 100 分」,這樣可能就難以讓自己有進步空間(Ying: 也可能錯失上市機會)。舉最顯而易見的例子,為何 iPad 第一代沒有相機,但第二代卻加入了相機功能?這部份主要是期許產品研發者,要進行長期的規劃與實行,以避免陷入「沒梗」而進退維谷的窘境。(也請參考 Mr. Jamie: 為什麼軟體工程無法估算時間?

總歸來說,我認為 Angel 的演講是 App 研發很好的一塊敲門磚,不光是分享了技術面,兩個平台的比較與研發上可能遭遇的優缺點,更將從頭至尾的細部考量不吝分享,而演講內容淺顯易懂,非常適合做為創業基礎的必修課之一。

最後,紀錄 Angel 一句我認為非常耐人尋味的分享:賣得好,不等於設計成功

這箇中況味,就留給大家自己去反思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